close
 有一次他們演奏結束,我上前讚美查理當晚的表演,然後說我也很想跟他一樣彈得那麼好。
他回答說:「不,你不想。」

  我有些訝異,再強調一次我真的很想。
 
 他說:「不是,你只是覺得會彈鍵盤樂器好像很不錯。如果你真心想學,你一定早就已經會了。」

  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
--  >    
  我非常喜歡書裡這段文字。我想多數人也跟我一樣,被這段文字點到心上的一角。

  「如果你真心想學,你一定早就已經學會了。」確實如此。
   我們都不是五六歲的小孩了,說沒機會做什麼事,其實只是推諉之詞而已。許多事情就算沒有在課堂上受過正式教育,我們早就依著自己的興趣找到資源學了起來,有時候是網路論壇,有時候是一些書籍,有時候是一群朋友。這樣「無師自通」學來的東西,其實早就超過了任何課堂所學。就我自己最擅長的幾樣事情而言:養魚---不是學校教的;分辨水晶礦石---也不是;寫作能力---沒覺得在學校有學;只有英文算是學校有功勞,不過,我自己課外額外閱讀的東西,也不亞於學校教過的部分了。

  至於我不會的東西其實也一樣,都是學校沒教的:電腦重灌---沒教;投資與管理學---沒教,諸如此類的。不過,像我弟弟就會自己讀一些商業方面的書,什麼「從A到A+」、「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」、「跟著巴菲特選股」。我前陣子也試著拿來看,發現不喜歡就是不喜歡。當書中提到某經理人採取某些措施,之後公司的營運就打破瓶頸蒸蒸日上...我可以想像出一些人讀這些東西會有種喜悅的感覺,但對我而言,只能說有點無味。心理學、生物學、文學對我的吸引力大多了。

  同樣的,每次打開機殼看見電腦內臟就有種排斥感,我無法去喜歡什麼主機板、音效卡、記憶體,不過我仍然可以體會一些人買了新硬碟就像我買新球鞋一樣的愉悅。我想許多人也無法明白看見自己的水草越長越美,小魚越生越多那種滿足感。


  整本書其實也沒講太多東西,最大的要義即在於找到熱情與能力的接點,讓自己樂在其中,發揮高度的創造力,得到極大的滿足感,就Maslow的說法就是鼓勵每個人發掘天賦,達到「自我實現」。不過再怎麼看來,這一類的書永遠只有「正例」,說明誰達到了「天命」以後是多麼成功又充實。沒有人敢寫「反例」,比方說某人一輩子都覺得沒做過多少喜歡的事情,娶的妻子也不是多麼深愛的人,他就這樣到老覺得非常失意...其實如果作家有能力放進一點這樣的東西,不知道作品看起來會如何。也許庸碌與無力感才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寫照,又也許對於一些性格不鮮明,喜好不明確的人而言,除了打電動之類的事情就很難找到能讓他提升愉悅荷爾蒙了。

  最後,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時跳出以前教科書上讀到的句子:「興趣和性向的相關不高,無法用以準確預測未來成就。」這句話讓我有點發毛...我能理解一個人的天賦和興趣會是分開的,但是「讓天賦自由」書中並不覺得會有這樣的時候。如果天賦和熱情不存在重疊之處,那麼那個人會不會找不到「天命」?照以前測驗學的觀點,只能以能力為主來預測個人成就嗎?我不曉得如果拿這句話去問那些教授,或是本書作者,他們會說什麼?




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光fun肆 的頭像
    阿光fun肆

    放肆又何妨~

    阿光fun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