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睽違以久的認真文又要上場。
昨天看了「醉後大丈夫」,喜劇片。說實在,喜劇片一個人看還是沒那麼好笑。
不過我發現一件事:每次只要看完美國的喜劇片跟動作片就有種過癮的感覺,原來是因為...有罵很多髒話!
對我這樣的人來說,說點髒話、聽些髒話,或是像在推文裡面看這樣 「噓:卡緊睏卡有眠,不要po廢文 可悲」已經是某種特殊的心理需求了。
美國就是一個蠻能容忍髒話的文化,一部片裡就可以聽到很多:"fuck off!" "Suck my dick" "what the fucking..." "Kiss my ass", "that's completely bullshit" "the fucking bitch"
聽力不錯的人都知道,這根本是每部片裡都有的「常態」而非「髒話」(也許除了某些溫馨家庭劇以外),只要裡面有兩三個男人在一起,這些字眼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。讓我想起以前腦筋急轉彎說的:全美國狗屎最多的地方在哪裡?在美國人的嘴裡。
我很誠實的說,如果能這麼大聲坦然的罵出這些字,對情緒必定有正面的助益,就像某些ptt版面可以接受「推:幹 真是太雞掰了!!」那種感覺。
台灣繼承中國文化,其實整體來說就是不太能允許這樣的表現法。
在痞子英雄裡面,好幾次有:「這麼屌啊!」的內容,而字幕都改成「這麼厲害啊!」而周杰倫最喜歡用這個字,他會說一些:「專輯得獎了,電影也得獎,真的很屌」我都會想:「你能不能換個字眼,真是超難聽!」(話說回來,如果外國人說"It's so fucking good"卻不會覺得怎麼樣。)
像是在海角七號裡面,「我操,我操你媽的台北!!」就被大陸刪掉了,而勉強留下的「幹! 我是國寶捏!」讓人覺得親切備至,傳頌一時...而片子裡的阿嘉情緒那麼火爆,卻一句也沒罵過誰(操你媽的台北那場景裡沒人)如果整片改成美國片,一些台詞應該就會自動跳出髒字了吧。
而年初很紅的艋舺,是真的用了很多髒話,不過看過的大人都會說:「小孩子不要看,青少年不要學」。國語片只要髒話一多起來,就是有種兒童不宜的「戾氣」。
美國人大吼:"Stop bullshiting about that fucking bitch"好像還能接受,但是中文:「不要再扯到那個賤婊子」就很糟。
也許周董是對的,我們的髒話還沒有大力推動口語化的關係。
昨天看了「醉後大丈夫」,喜劇片。說實在,喜劇片一個人看還是沒那麼好笑。
不過我發現一件事:每次只要看完美國的喜劇片跟動作片就有種過癮的感覺,原來是因為...有罵很多髒話!
對我這樣的人來說,說點髒話、聽些髒話,或是像在推文裡面看這樣 「噓:卡緊睏卡有眠,不要po廢文 可悲」已經是某種特殊的心理需求了。
美國就是一個蠻能容忍髒話的文化,一部片裡就可以聽到很多:"fuck off!" "Suck my dick" "what the fucking..." "Kiss my ass", "that's completely bullshit" "the fucking bitch"
聽力不錯的人都知道,這根本是每部片裡都有的「常態」而非「髒話」(也許除了某些溫馨家庭劇以外),只要裡面有兩三個男人在一起,這些字眼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。讓我想起以前腦筋急轉彎說的:全美國狗屎最多的地方在哪裡?在美國人的嘴裡。
我很誠實的說,如果能這麼大聲坦然的罵出這些字,對情緒必定有正面的助益,就像某些ptt版面可以接受「推:幹 真是太雞掰了!!」那種感覺。
台灣繼承中國文化,其實整體來說就是不太能允許這樣的表現法。
在痞子英雄裡面,好幾次有:「這麼屌啊!」的內容,而字幕都改成「這麼厲害啊!」而周杰倫最喜歡用這個字,他會說一些:「專輯得獎了,電影也得獎,真的很屌」我都會想:「你能不能換個字眼,真是超難聽!」(話說回來,如果外國人說"It's so fucking good"卻不會覺得怎麼樣。)
像是在海角七號裡面,「我操,我操你媽的台北!!」就被大陸刪掉了,而勉強留下的「幹! 我是國寶捏!」讓人覺得親切備至,傳頌一時...而片子裡的阿嘉情緒那麼火爆,卻一句也沒罵過誰(操你媽的台北那場景裡沒人)如果整片改成美國片,一些台詞應該就會自動跳出髒字了吧。
而年初很紅的艋舺,是真的用了很多髒話,不過看過的大人都會說:「小孩子不要看,青少年不要學」。國語片只要髒話一多起來,就是有種兒童不宜的「戾氣」。
美國人大吼:"Stop bullshiting about that fucking bitch"好像還能接受,但是中文:「不要再扯到那個賤婊子」就很糟。
也許周董是對的,我們的髒話還沒有大力推動口語化的關係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