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 前一陣子寫了篇「你怎麼不去」,現在還是想抒發一下自己對「出國留學」這件事的看法。這裡的出國,預設為美國。

  在世望會的服務裡認識了幾個義工,都大三大四的階段,好幾個人說在補習,GRE, TOEFL這些,準備去美國唸書。


  交情不夠深,所以也不好說太多自己的主觀意見,大略的說來,我的方向幾乎都是反對的。我只想問一個基本而實際的問題:你準備花多久還完這兩年讀書花掉的錢?

  美國私立名校兩年的註冊費加生活費,以最低估的方式來說也要兩百多萬。

   更冷酷的說法是:這兩百多萬,你,還得完嗎?


   為了這個可以寫在履歷上的學經歷和外文能力、出國歷練等等加分條件,兩年內,一個孩子就從父母的戶頭支取了兩百多萬,那麼,你準備花多久時間讓父母的財產回到送你出國前的水準?

  一般簡單工作,國內好大學的大學生起薪大約三萬多,一個有國外名校學位的人會比這個多多少呢?多百分之五十好了,那是四萬五。如果說這多出來的一萬五是「學歷收益」,兩百萬除以一萬五...請算算看是幾個月呢?之後的升遷,難道出國念的,就有把握升得比別的同事快嗎?

有學歷很好,有專業很好,有國外經歷和外文能力都很棒很棒!
   
  但是如果這投資沒有什麼能回收的把握,那你還要灑大把銀子去做很難確定後果的事嗎?

 有沒有更便宜的方式得到替代品,是可以思考的問題。一年的交換學生、一年的打工遊學、兩個月的遊學團都可以獲得類似的加分,聽起來沒那麼厲害沒錯,不過以我個人而言,這比較對得起父母。

  有個學妹跟我說,他同學爸媽一直要他準備出國留學,可是她說:「我不要啦,我根本不知道要出去念什麼啊!」

  二十出頭的年紀能知道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,很不簡單。但,許多人則是「好多人都去國外了,我也要去!」這樣子的心態,令人憂心。

  我爸跟我說:以前的留學生是出去過苦日子,偷偷打工寄錢回家的,晚上還偷吃狗罐頭過日子;現在的留學生,是大把大把花父母的錢出去度假享受的。

  我媽說,他們小時候有一句順口溜:「來來來,來台大~去去去,去美國~」有錢的人都這樣子,這個模式是很有錢、很令人羨慕的人栽培子女的方式。

  突然我覺得,上一代把這些事情內化以後,父母有能力了,現在他們就給子女「最好的」。

  可是我還是必須說:那個時代早已經過去了啊!

  一年多前,我在一個面試遇到一個讀常春藤名校回來的女生,她說她找了很久,很難找。

  而那個面試的工作,薪水頂多三萬多一點...她回來,跟台灣普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搶這樣的工作...這就是現實。

  我想跟每個想花大錢出去讀書的人重複前面的話:

  你準備花多久還完這兩年讀書花掉的錢?

  這個學位,這段經歷,又能幫助你到何種程度呢?(包括身、心、財富、人際等等各方面) 

  試著回答我這個問題吧!
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光fun肆 的頭像
    阿光fun肆

    放肆又何妨~

    阿光fun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