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 時間剛過午夜,其實是3/21了。

  之前就開始想一件事情,蠻有趣的事情,用比較哲學點的說法是「為何我是今日的我?」一些學者說是生長的環境,一些人會說教育與訓練很重要,另一派的則人會說和你往來的朋友影響你最大。

  以上我都不贊同。

  我比較同意的是一句印度古諺:「播種思想,收穫行為;播種行為,收穫習慣;播種習慣,收穫性格;播種性格,決定命運。」(近年來,這句話是洪蘭演講或出書的口頭禪,可是這段話從來就不是他的發明。)

  在繼續解釋下去前,來個小謎語好了:「荷葉上有三隻青蛙,其中一隻決定跳下水去,請問現在荷葉上還有幾隻青蛙?」

  兩隻?錯!荷葉上仍然是三隻青蛙,因為那隻青蛙只是「決定」要跳下水,並沒有真正跳下水!

  這說明了人們會把「確認執行的意念」當作「行動已經發生」,一個夠強的思想,在還沒行動前,就可以讓別人覺得成真了!所以,要改變行為、習慣,進一步養成好的性格,都該先從培養好的思想做起。比方說用「秘密」裡面的方式觀想,多說些讚美的話等等...

  很長一段時間,我就停留在這裡,覺得沒有再探討下去的必要。

  其實,還有一個更巨大更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:「是什麼塑造你的思想?播種什麼,才能收穫思想?為什麼有人身處逆境,仍然樂觀,而有的人生活安逸,卻覺人生乏味?」

  說到這裡,我的答案會令人有些失望吧,我會說:「天生的。上帝就把一些人造得比較外向,一些人內向,除非遭遇重大事件(例如極度剝奪的環境),不然一個人的想法、行為、性格、命運,都有很大一部分已經被天性決定了。」

  我口中的「天生」,大約就像某些人天生愛吃甜食,某些人比較愛鹹的那樣子。這能不能改?可以,但有限度,而且,很可能在比較沒有群體壓力時,那個「受造的本性」就會自然而然的呈現。

  近年來,心理學和精神科學有辦法「觀測想法」的部分,是腦生化。現在的技術已經進步到,只要看一個人的腦斷層,就可以知道個人是男是女的地步,因此,如果要對「想法的產生」溯源,也許可以查查腦生化,諸如血清素、多巴胺都是很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。

  而這些研究告訴我們什麼呢?似乎還是那句老話:「天生的!」科學家只知道緊張的時候會分泌壓力荷爾蒙,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同樣情境下一些人幸福感比較高,另一些人則否。當科學家難以解決「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可以比較樂觀」這些問題的時候,他們就開始轉移焦點,說樂觀和幸福感可以讓生活品質提升,延長壽命.....但是從沒有任何科學家敢對真正能「改變想法」的課程或訓練背書---也許除了藥物以外。

  /(to be continued)

 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光fun肆 的頭像
    阿光fun肆

    放肆又何妨~

    阿光fun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